新闻中心

7个非省会城市逆袭!但再说一次,强省会势不可挡

2020-10-28

强省会时代,省会越来越强,已经成为一个显而易见的趋势。不过放眼全国,省会城市并不是总能成为领跑者。

近日,第一财经对27个省份的第一经济大市进行了统计,结果显示,有7个非省会城市超过了所在省省会,成为所在省份的经济领头羊。

它们分别是,深圳、苏州、青岛、泉州、大连、唐山和鄂尔多斯。

在和省会城市的较量中,这些城市为什么能够占据上风呢?

01

要说明的是,这7个城市在GDP指标上,力压同省省会,已经是由来已久,而就近两年的趋势看,省会的综合地位在进一步变强。

以GDP的全省占比作为首位度计算标准,2019年相较于2018年,长春、哈尔滨、拉萨、西安、海口等城市,首位度还在继续增长。

如西安直接从34.2%提升到36.1%。

来源:第一财经

如果以30%为标准线,那么2019年,有10个省会超线,其中最高的银川为50.6%,包揽全区半数GDP。

当然,GDP首位度还有另一种算法,那就是用第二城除以第一城。如果换算成此标准,省份内部的经济差距,还会更加明显。

其中落差最突出的四川,一个成都顶得上6个绵阳。吉林省的第二城吉林市,1416.6亿元的经济体量,只有长春的24%。此外,湖北的襄阳,也只有武汉的29.7%。

一省之内,省会之强,不仅体现在最基础的生产总值指标上。作为行政中心,省会城市在方方面面都有着资源集聚的优势。

比如金融领域,金融机构大部分都位于省会,资金也向省会流动;消费领域,省会通常是商业和消费中心,贡献大部分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。

举个简单的例子,2019年成都的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,俗称资金总量,为39828.0亿元,是绵阳的9倍左右。成都一年新增上市公司15家,甚至超过绵阳上市公司数量总和。

至于教育、医疗等公共资源,集中度更高,马太效应更明显。顶级的高校和三甲医院,绝大部分都分布在省会城市。

正是上述GDP指标之外的优势,让省会城市不仅是经济产业的龙头,还能扮演综合型的区域门户角色。

02

在省会经济模式下,省会城市也不是打遍无敌手。

观察深圳、苏州、青岛、泉州、大连、唐山和鄂尔多斯7个城市的分布,可以发现,除了“家里有矿”的鄂尔多斯外,其他都是位于沿海地区。

来源: 第一财经

其中深圳、青岛、大连都是计划单列市,虽然不是省会,但“级别”不低。相对独立的经济管理权限,在早期的沿海开放发展浪潮中,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
此外,这些沿海城市,本身就位于开放前沿,并且多数都有自己的港口,区位优越,和全球的经济联系较为密切,通过发展外向型经济,具备了和省会掰手腕的能力。

在上述政策、区位方面的优势外,还有个重要因素——这些城市有着强大的工业基础,甘当制造工厂。

前不久“搜狐城市”曾对2019年主要城市工业增加值进行了梳理,其中,排在前10位的城市,分别是,上海、深圳、苏州、重庆、广州、东莞、泉州、宁波、无锡和武汉。

前10位的城市中,深圳、苏州、泉州是工业强市,也都在GDP指标上力压同省省会。至于东莞、宁波、无锡,并非省内第一经济大市,但都是GDP的全国二十强城市。

其实不是只是苏州、泉州,包括东莞等地级市,采取的都是一种田忌赛马式的策略,将第二产业的比较优势发挥到极致。

苏州的信息技术、生物医药、纳米技术、人工智能等等,11个行业的产值超过千亿元;泉州的纺织鞋服、建材家居,也是赫赫有名;东莞则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。

可能在部分人眼里,工业不够高端,工厂没有写字楼大气,不过这再次证明了一点,工业的确是刷GDP的利器。

所以即便是深圳这样人多地少的一线城市,目前依然保留了近40%的第二产业。

还有一个颇有意思的信号是,明确喊出提升引领带动作用、做强省会的杭州、南京、济南等城市,不约而同地推出了“再工业化”的政策(详见《 》)。

非省会城市靠着工业发家致富,建立起了比较优势,现在一些强省会正跃跃欲试,想把这层优势重新夺回去。

03

尽管在过去一些非省会城市,实现了对省会的赶超逆袭,但西部城事需要再强调一点,未来省会城市的比较优势,只会进一步加大。

首先,省一级的资源投放和政策扶持,各个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,省会都更有优先级。这一点,地铁运营里程的差距是很好的体现。

其次,哪怕一些省会为了做大做强,力补工业短板,产业重心从二向三过渡,也是不可避免的大趋势。

而在第三产业上,不管是金融业、总部经济的发展,还是拼商业活力、消费水平,以全省为腹地的省会城市,优势都要大得多。

过去的发展趋势,同样证明了这一点——2001年至今以来,GDP综合增长最快的前5个城市中,排前4位的合肥、银川、呼和浩特、长沙,都是省会。

另外,如江苏的南京,在很长一段时间,经济体量只能排在省内第三,如今已反超无锡;济南近两年也反超了烟台,省内排位从第三升到第二。

合肥的进击,对比南昌的失落,也生动地说明了省会强弱差别导致的命运分野。

当然,强省会趋势的加强,包括一系列扩容、扩权的调整,并不意味着,行政级别在左右城市发展未来上,具备了更大的权重,事实恰恰相反。

在《 》中,西部菌曾提到:

未来城市所获得的公共资源,将越来越与市场,与现实发展水平挂钩,行政等级的作用将逐步淡化。

省会城市,更多是作为区域中心城市,作为腹地中心,来被重点打造,而不仅是因为它拥有更高的级别。

在这种趋势下,省会需要抓住机遇,做大做强。至于非省会城市,尤其是普通的地级市,出路也是相当广阔的。

因为在城市群、都市圈时代,占据C位的省会城市,综合门户色彩不断加强,相较于以往,它们其实更需要一些功能型城市的“辅佐”。

对一些二三线非省会城市来说,找准功能定位,踏踏实实地把工业做好,搞好产业配套,将比较优势充分发挥,自然就能够找到立足之地。

Back to top